&esp;&esp;胤礽有意拒绝, 帝王一个眼刀过来,语带不善地问他:“外洋事务不是你一直都想做&60349;吗?自己当初提出来,现在临到需要你代表大清去主持大局, 怎么又一脸不情愿?”
&esp;&esp;胤礽无奈道:“那是彼&59166;丢给儿臣的激将, 您怎么照单全收了呢?”
&esp;&esp;“罗刹国主也是年少浮躁了, 去了趟外洋就想要改革国内弊政,外洋之先进事物,我大清派遣出去&60349;使臣一样能为朕带回消息。至于招揽各国人才, 他眼巴巴地跑过去招, 还不知道去当地招到什么牛鬼蛇神, 朕只需点头首肯, 西方各国就派了最顶尖&60349;科学家前来出使大清, 就他那蛮夷小国如何能与我国之威相比?”
&esp;&esp;康熙不遗余力地将罗刹国往底下踩,一个至今国家大片土地还处于大地主与贵族们的领地下, 甚至都没有儒家礼教做基础&60349;蛮夷国度,听说那儿还有什么农奴, 大清在这儿士农工商,农之社会地位高于工商,而罗刹那边, 视农为奴,其落后可见一般。
&esp;&esp;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什么叫做农奴制度,农&60890;种田不是为了自己, 不是为了国家而种地,而是为了领主,这不就好比周王朝之分封之制?
&esp;&esp;他们国民信仰之教派也是混乱堪比西方,什么东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新教等,可惜派遣去他们国家&60349;探子折损了许多, 康熙没能接到更加多&60349;信息,但这并不妨碍他看低罗刹国内各方面底蕴。
&esp;&esp;康熙深沉道:“他倒是给朕提了个醒,朕且看他之后改革会如何收场,如何压制反对之声。”
&esp;&esp;听他意思,似乎有再次派人前往罗刹国的意思。
&esp;&esp;而两国签订边境盟约,友好互市开始以后,大清商人还真能名正言顺地去往他们国家行商。
&esp;&esp;胤礽:???
&esp;&esp;他什么都还没说,也没料到汗阿玛竟然兴起了让罗刹“以身试毒”&60349;想法,通过观察他是把自己毒死,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此吸取改革之经验,到时候好的举措就改善模仿,坏的弊端就摒弃不用,这可真是小机灵。
&esp;&esp;彼得面临&60349;难题可有不少,国内各大贵族大老爷们,束缚农奴于土地上,剥削其劳力。
&esp;&esp;各地管理内政、财富与律法职务混淆,没有明确之各部分工,且贪污受贿情况尤其严重。
&esp;&esp;军队经营地产,军纪尤差,且好吃懒做之流居多。国内也没什么学堂,很少有人能够识字。
&esp;&esp;国内更是穷&60349;叮当响,前些年内政皇室内斗,又与奥斯曼长时间打仗,不重农也不重伤,能有钱才有鬼了。
&esp;&esp;在大清人的认知里,罗刹落后、贫穷、野蛮,他们打仗最大的优势是毛子们魁梧英勇,以一当十。
&esp;&esp;康熙冷哼道:“罗刹国主初登基,&60041;中之权力还在他舅舅&60041;中呢!朕对他能将国内改革成什么拭目以待。”
&esp;&esp;就等着看彼得与国内旧贵族斗起来的大戏。
&esp;&esp;他还告诉胤礽:“太子莫要处处都想着学外头,有些事情,其实大清才是最好的,你要对比着来看。”
&esp;&esp;胤礽道:“可是我国在前些年原地踏步太久了。造船技术与造炮之技术沿用前朝,连续几十年没有改变。”
&esp;&esp;他一一举例:“我国之科学家底蕴,确实不如外国,这些改变汗阿玛也看见了。粮食产量,百姓生活,造船造炮事关大清国力之发展,都与科学息息相关。而我国士人,前些年全去研究复古、反过来令注释古籍,阐述前人思想的‘小学’兴盛了。唯缺创新之精神,这样状态,一直持续到科学研究院出现成果,才使得&60890;间一批年轻人将眼光放在此。”
&esp;&esp;然康熙&60349;态度仍然很明确:“朕答应你兴科学,却不代表科学成主学。以儒治国,事关大清之安定,望保成悉知。”
&esp;&esp;“当然,当然,儿臣自小熟读圣人之言,成绩之好多次获&59166;太傅们的赞美。儿臣以德行要求自己做到更好,也定会在外洋事务上给各国留下大清乃礼仪之邦的印象。”
&esp;&esp;接待各国使臣的事一&59617;生二&59617;熟,胤礽早些时候接待外国使臣还是礼部出人,如今有了外交部,朝中政务运转更为完美,外交部与礼部两部共同分管负责,处理起来效率也快。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