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画得精准就很考验功夫了。
&esp;&esp;扶苏很快完稿:
&esp;&esp;“父亲大人请看。”
&esp;&esp;秦政欣赏了一下赏心悦目的舆图,满意地点了点头。还是这种图看着比较顺眼,拿出去是能当国宝的程度。
&esp;&esp;秦政顺便拉踩了一下,觉得这图比燕国当年献给他的督亢地图精美得多。
&esp;&esp;旁边侍奉笔墨的侍官眼睛都看直了。
&esp;&esp;他是楚王妃特意从楚王书房那边调过来的,和其他要留在秦府的侍者不同。是过来听候差遣,随时帮忙提炼重要信息,好传递给王妃早做准备的。
&esp;&esp;所以这人见识过不少舆图,精细准确的也不是没看过。但现场盲画还能画得如此像模像样,就很令人震惊了。
&esp;&esp;这图上连汉水分支都画了出来,精准度没有对比他说不好,可光看君郎的绘图效率,这也太高了点吧?
&esp;&esp;秦政父子也知道这名侍官的定位。
&esp;&esp;所以特意没有遣退他,而是当着他的面讨论这些。不仅是借此给楚王妃传达一些讯息,也是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加重己方身上的筹码。
&esp;&esp;侍官忍不住小声问道:
&esp;&esp;“奴听闻汝南王如今还在封地,似乎并不在京中?”
&esp;&esp;所以京中的争端应该牵连不到他头上才对,他为何要拉拢秦王一起抗击皇后呢?
&esp;&esp;这个问题他确实不懂,但并不是为了自己询问的。他只是一介小小的侍官,问东问西会惹人厌烦,也显得插手太多。
&esp;&esp;不过如今他得帮楚王妃多打探一些内幕消息,所以这问题实则是替王妃问的。问清楚了,他才好转述给王妃殿下。
&esp;&esp;扶苏耐心地解答道:
&esp;&esp;“当初先帝病重时预备下诏书令汝南王与太后的父亲杨骏一起辅佐今上,但杨太傅势大,先帝还未驾崩他便公然借阅本该封存的遗诏。”
&esp;&esp;“后来勒令他归还诏书,太傅也不肯。先帝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准许了叫太傅独自做辅政大臣。”
&esp;&esp;“先帝驾崩之后,汝南王自然担忧太傅会对自己下手,这才仓皇逃回封地。但太傅如何能甘心如此?有机会必会归朝复仇。”
&esp;&esp;侍官恍然大悟。
&esp;&esp;他们楚王是奉皇后密诏进京伐杨的,未可知其他诸侯王是否也接到了密诏。
&esp;&esp;事实也确实如此,汝南王同样接到了密诏。可因为是密诏,楚国众人并不清楚汝南王也进京了。
&esp;&esp;要不是楚王出发之前还清点了将士随行,只怕楚国国内的大家都得被隐瞒过去,还以为楚王依旧在封地中呢。
&esp;&esp;如今,侍官被扶苏点醒,一下子意识到皇后并不只召了楚王一人。
&esp;&esp;众人皆知杨氏一族过于嚣张,先帝在位时就排除异己。仗着先帝晚年荒废政务,公然搞结党营私。
&esp;&esp;明朝有个传为佳话的“三杨”,说的是三位杨姓的四朝老臣兢兢业业为大明奉献,将国家治理得很是不错。
&esp;&esp;晋朝也有个“三杨”,却是骂名。说的是太后娘家三位长辈联手在朝廷上搅弄风云,打压旁人。
&esp;&esp;所以皇后一跑来求助,满腔报国心的楚王就二话不说地出发了。
&esp;&esp;众人早就看不惯杨氏乱国,如今杨氏手里没有什么兵权,正该趁机剪除。否则等他们再发展一段时间,开始插手军部,那可就不好对付了。
&esp;&esp;只是楚王没多想,不代表其他人也这么单纯。
&esp;&esp;楚王是去帮陛下肃清朝野的,汝南王是去干什么的?
&esp;&esp;秦政点了点汝南国的位置:
&esp;&esp;“汝南国位于都城洛阳的南部,距离关中也不远。”
&esp;&esp;都说八王之乱是贾南风一手策划的。
&esp;&esp;第二阶段打红眼了先不说。
&esp;&esp;第一阶段肃清朝野这一部分,确实不冤枉她。贾南风挑选的两个入京人选都不是乱挑的,她可不是看谁离得近,于是就近找的帮手。
&esp;&esp;她选的一个楚王,是个好用的工具人。人傻好骗,热血爱国的小愤青,非常适合用完就丢,收拾起来毫无难度。
&esp;&esp;另一个老狐狸汝南王虽然不好骗,可他不仅和自己的敌人杨家有仇,还手
精彩书屋